学习掌心朝下,考试掌心朝上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□三门初级中学 李如军
儿子上小学一年级时,数学成绩一直在及格边缘徘徊。妻子跟我唠叨,我没在意,有天晚上她突然把我叫醒,要我与数学教师沟通一下。我觉得她不可理喻,跟她吵了一架。
在大人的吵架声中,儿子度过了两年。
到三年级期末的时候,儿子不仅数学考了满分,还评上了“三好学生”。现在他六年级了,爱读书,爱思考。
以前有人说我儿子是个傻蛋。我觉得,是不是傻蛋都不需要焦虑:是傻蛋,那么教师和家长再怎么努力都没用,儿子是不可能学好数学的;如果不是傻蛋,智商正常,那他迟早能学好数学。道理就这么简单,况且,我本人就是数学教师。
如果不是我的坚持,儿子的小学阶段无缘阅读和思考,而将与“补习班”“题海战”为伍。儿子的成长过程证实了我的想法: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笔直的直线,而是有一定的发展规律,自然的发展过程应该是一条曲线。
无独有偶。教毕业班时,我的数学课代表郑耀也有类似的境遇。
郑耀几次月考数学成绩很不理想,比班级平均分低了几十分。班主任帮他分析原因,最后认定是当课代表事务多,影响了学习。
郑耀要求卸任。我同意了。可是,接下来两次月考,他的成绩仍不见起色。
我找他谈话,才知道其实另有原因。第一次考试出现失利的时候,他妈妈就心急火燎,问这问那。郑耀说,题目都会,只是没来得及写完。
他妈妈就认为是答题速度的问题,以后遇到月考,就千叮咛万嘱咐:“一定要快,一定要快啊。”郑耀每次拿到试卷就奋笔疾书,却出现更加糟糕的结果,分数考得越来越低。妈妈越是叮嘱,孩子越是慌乱,失误就越多,形成恶性循环。
我打电话给他妈妈,跟她讲清楚,家长哪些事情该做,哪些不该做,尤其是在考前不要跟孩子讨论考试的话题,只要保持微笑送别和迎接即可。
接下来的月考,郑耀的数学成绩恢复到优秀水平,中考数学考了141分,顺利入读理想的高中。
教师和家长貌似关心下一代的成长,乐此不疲地帮他们分析谋划,却不知道自己实际上是在帮倒忙,用力越猛,对学生的学习干扰就越大。
2014年我受命任教本县的联盟班,这是面向农村优秀学生设立的一个教学项目,我参加的是第3届,任初一(8)班的班主任及数学教师。
可是第一个学期期中考试,我的班级数学平均分比总平均分低了两个档次,分管联盟班的领导认为严重偏离正常值,担心我的班级初一都如此,到初三情况会更加无法收拾。
经过一系列突击听课和作业检查,领导指出我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。我向领导解释:学生基础已经很薄弱,如果我们还要按常规布置两套作业,岂不更让他们囫囵吞枣、一知半解吗?
领导听后默而不答,我就在领导的沉默中坚持了3年。初中这3年,我的学生慢慢发现,数学其实很有趣、很好玩,也很简单,数学学习方法建立起来了,数学成绩自然也就提高了。
很多人都觉得我的做法是另类的、不可理喻的。起初,我也觉得自己是独特的,但我不认为自己是错的。前年,我有幸到镇海中学挂职,听一位副校长介绍家校工作:学校要求学生统一住校,没有特殊情况不允许家长探校。这么做似乎有点不近人情,其实是为了减少家长对孩子的干扰。
成年人的焦虑、嘲笑、妄断、瞎指挥,给已经“压力山大”的学生雪上加霜,给幼小的心灵带来无尽的伤痛,让许多优秀的学生品尝失败的苦果,这与他们自己本来设定的目标也背道而驰。
这是为什么呢?是因为有些管理者没有认清学习之道,没有认清自然的曲线之美,没有认清厚积薄发的“竹子定律”。他们脑子里只有“多刷题”“平均分”“没办法”这些固执成见,形成错误的业绩观、政绩观、学业观,并把它们缠绕在师生的脖子上,让师生不能自由地呼吸。
春夏之交,又迎来了各校的考试旺季。校门口挂起大红条幅,校园里响起励志宣言,紧迫的气氛从校园弥漫到大街上,弥漫到每个家庭。
如何剔除干扰,让学生能够轻松迎考呢?
首先,是要转变观念。学习不是百米赛跑,而是马拉松,不必纠结于暂时的快慢,而在于过程的快乐。学习任何一门学科往往是起于困惑,在探究中享受过程,收获于茅舍顿开。淡化学习过程会让学习者感到不快乐。
我有一个比喻:学习的过程是手心向下——深扎根,考试是手心朝上——摘果子。
植物的根扎在土里是没有人看见的,更没有人鼓掌、呐喊;而考试则是摘果子比赛,看谁摘得越多越快。很多人却把这个顺序搞乱了,急于求成,时不时刨开土,看一看,量一量,称一称,这就把好好的树苗毁了。
章建跃博士说过,数学教育首先要“理解数学,理解学生,理解教学”。既然承认个体有差异、群体基础也有差异,就应该实事求是,一切从实际出发,根据具体情况开展个性化教学。
其次,是调整教学安排。备课应该根据学生情况,可以将原本一个课时的内容划分为两个课时教学,也可以将小学的内容安排到七年级对应的课时中来,只要贴近学生、适合学生,不必太担心对惯例作出的改变。
再次,是倡导精准评价。学校怎样评价教师,教师就会怎样评价学生。学校要管理好分数与排名,不以分取人,不以平均分衡量整个班级,不以同一张卷子、同一个标准评判不同的对象,而是要研发一套对应的过程性评价方式。
最后,是改变教育抓手。家长没有专业背景,也没有时间了解,更没有机会参与,因此隔靴搔痒,只能站在分数的终点审视孩子:分数高,名次升,笑逐颜开;分数低,名次降,愁容满面。
就像我儿子还在上小学的时候,每天放学回家,我都提醒他读书,而不是做作业。我鼓励儿子,及格已经不容易了,相当于掌握了大部分内容,剩下的只有一小部分了,而且在这一小部分中有很多是重复的,我们只要搞懂几类就能解决。
我们不再过问考试的分数,而是约定每天聊聊课堂的琐事:“举手次数有多少”“握笔姿势是否正确”“其他同学对这道题有什么妙解”。到高年级时,我放手让儿子主动筛选题目进行练习。有了学习的主动性,他就觉得做数学题很快乐,成绩也慢慢接近并维持在满分。
教师和家长要接受学生的不完美,理解学习之路不是笔直的,而是蜿蜒曲折的。学生在学习的长跑中走几步,或者停下来歇歇都是正常的,不妨碍他们到达终点。正视脚下,找到教育的最速曲线,才能曲径通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