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《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》(以下简称“《意见》”),提出落实科学及相关学科教学装备配置标准,加强实验室建设。探索利用人工智能、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改进和强化实验教学,并注重利用先进教育技术弥补薄弱地区、薄弱学校及特殊儿童群体拥有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不足的状况。
这一新规,被看作是国家层面推动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运用的一种积极信号。实际上,在去年8月科技部发布的《关于支持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的通知》中,智能教育就被纳入首批示范应用场景。当前,人工智能在全球进入应用落地快速发展期,其对各个领域的渗透将是大势所趋,教育领域自然也难以例外。在制度上认可“AI+教育”的发展方向,是对教育发展和技术进步与时俱进的响应。
(资料图片)
不过,人工智能技术目前仍在发展之中,教育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领域,“AI+教育”如何最大程度上趋利避害,确保循着社会期待的方向发展,还有赖于全社会的关注和探索。从此次《意见》来看,探索利用人工智能、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改进和强化实验教学,并注重利用先进教育技术弥补薄弱地区、薄弱学校及特殊儿童群体拥有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不足的状况,主要强调的是借助AI的工具价值,来提升教育质量和缓解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的矛盾。这方面,相关行动其实已有不少。
如早在2019年,就有媒体报道,在贵州、云南等一些贫困乡村,受益于AI在线教育,越来越多的孩子接触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。一些AI在线教学产品,可以让课堂变得更生动有趣,同学们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就可以完成交互练习。视频结束后,还能为学生推荐“量身定做”的练习题;一些人工智能机器人已经被应用于课堂,在改学生作文时,能迅速将作文中的错字和语病纠出。这类AI工具的运用,应该说对于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下沉,发挥了积极作用。
此外,一些市场化教育机构也在借助AI开辟新的教育场景。如有的培训机构发布了AI口语老师,其能为学生提供开放式的聊天场景,更符合真实的口语练习环境,并在对话结束后快速生成结果报告;有的培训机构推出了智能答题器,通过学生答题和迭代测试情况,得到学生学习曲线、遗忘曲线、知识点归因等分析,推出综合个性化学习方案。而在国外,有人工智能企业还研制出了一款广受欢迎的抄袭检测软件,被数千名教育工作者使用,并宣布其AI的检测准确率为98%。
这些既有的实践,反映出“AI+教育”的巨大应用前景及相关行业的活力。此次《意见》对教育领域探索人工智能运用的肯定,也将对相关行业的发展产生更大的激励效果。但是,还是不能低估教育拥抱AI的复杂性,或者说,在人工智能时代,教育如何与AI建立良性的连接,还有不少现实问题待解。比如,此次《意见》强调的是,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缓解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,但从现实来看,我们更担心的是,在人工智能时代,不同区域,尤其是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会不会继续拉大?这一担忧并非杞人忧天。
要知道,在过去二十多年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,“数字鸿沟”的客观存在,使得城乡教育差距被进一步拉大已是客观事实。进入人工智能时代,AI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,可能受制于城乡在资源、人才、观念等各方面的差距,同样需要警惕可能形成新的“AI鸿沟”。比如,农村教师有多少可以熟练运用AI工具?相关设备及基础设施的配备又能否跟上?这些都值得重视。
在探索运用AI技术助力提升教育质量的同时,也不能忽视AI发展给教育提出的新挑战。事实上,目前关于AI与教育的连接,在全球范围内都还存在着争议。尤其是在ChatGPT出现后,相关争议乃至担心明显多了起来。如为了防止利用ChatGPT作弊,国外已有多所公立学校宣布禁用ChatGPT,多家科学期刊也禁止将ChatGPT列为论文“合著者”。国内亦有多家期刊机构发布声明,提出暂不接受任何大型语言模型工具单独或联合署名的文章,或建议对使用人工智能写作工具的情况予以说明。于此形成呼应的是,有国外研究团队使用ChatGPT写出了令人信服的研究论文摘要,甚至人类科学家都难以分辨真假。这样的现实,显然是教育在拥抱AI的过程中需要直面的。
从更深层次来讲,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,对教育而言,显然不仅仅是意味着增加了一个新的工具。它对于社会方方面面的重塑,也要求全社会思考,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;如何科学看待人工智能的发展;人工智能时代,我们到底需要培养怎样的人才等一系列现实命题。而这些又恰恰是需要教育去帮助回答的。据此来说,AI与教育的融合,当然就不能仅是看到它的工具价值,更涉及教育理念、教育方式等的变革。
我们应该乐见AI等更多的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尝试和运用,帮助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的提升。但是,“AI+教育”的边界到底在哪儿,又如何实现良性发展,乃至人工智能时代,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教育,这些都需要不断探索。